第25章_细说清朝
乐文小说网 > 细说清朝 > 第25章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5章

  ......回首长安城,缁素惨不欢,房星竟未动,天降白玉棺。…...”

  这“天降白玉棺”五个字,很值得特别注意。事实是:顺治的确有出家的意思,而且剃了头,但是未曾能够真地当了和尚,便死于天花。

  《细说清朝》三七、鳌拜弄权

  顺治在他的“遗诏”中,指定四个“内大臣”作为辅政,而不曾托孤给任何一个像多尔衮那样的亲王。

  内大臣是御前侍卫之长,非“上三旗”的成员不能充任,就清朝以旗为本位的政治结构而论,是相当重要的职位。

  顺治所指定的四个辅政内大臣,为正黄旗的索尼,镶黄旗的遏必隆与鳌拜,正白旗的苏克萨哈。正黄、镶黄二旗原为皇太极所领,正白旗则为多尔衮所领。多尔衮死后,正白旗连同正黄、镶黄两旗,划为皇室的永久直属的“部曲”,成为所谓“上三旗”。在这四位辅政内大臣之中,论资格是索尼第一,苏克萨哈第二,遏必隆第三,鳌拜第四。

  索尼是大学士希福的哥哥,办过外交,也打过仗,积功受封为“甲喇章京”。甲喇是一个旗的五分之一,甲喇章京是世袭的职位,相当于男爵。索尼很忠心于皇太极,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最接近,所以在皇太极死后,诸王贝勒内大臣会议立君之时,不顾生命危险,坚决主张立一个“先帝之子”。顺治五年,有人告发他图谋推翻多尔衮的统治,立豪格为帝。多尔衮削去他的官爵,抄他的家。因此之故,顺治亲政以后,就恢复他的官爵,升为内大臣,总管内务府。

  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的亲信,积功也受封为甲喇章京。多尔衮死后,他与另一亲信詹岱,揭破多尔衮的种种逆迹,因此也获得顺治的信任,升为内大臣,加授“太子太保”衔。

  遏必隆是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儿子,在皇太极的时候受封为次于甲喇章京的牛录章京(云骑尉),多尔衮晋封他为甲喇章京。但不久也有人告发他“与白旗诸王有隙”,多尔衮削去他的官爵。于是,顺治亲政以后,照样复了他的官爵,升他为“内大臣”,加官“少傅,太子太保”。

  鳌拜呢,是一个“勇士”(巴图鲁),积功升至“一等昂邦章京”世职(一等子爵)又升至“三等侯”,他也是曾经被人告发图谋立豪格为帝,遭多尔衮罚钱、降级。结果顺治在亲政以后,也升他为内大臣,加“少傅兼太子太保”,晋封为公。

  总之,他们四个人均可以说是豪格的余孽、多尔衮的敌人。顺治重用他们,而且在逊位之时指定他们为康熙的辅政,原因正在于此。

  可惜这四个人并不能和衷共济,共谋国是。他们互相倾轧:最先是,索尼与苏克萨哈意见不合;其后,鳌拜与苏克萨哈也闹了纠纷。

  索尼在康熙六年六月病故,鳌拜和苏克萨哈之间的争斗便白热化。

  鳌拜与苏克萨哈二人所属的旗小同,鳌拜属于镶黄旗,苏克萨哈属于正白旗。

  当年在多尔衮偷占北京、吞了北直隶(河北省)之时,曾经以征服者的姿态,准许旗人乱圈汉人的房子与田地作为己有,而命令受害的汉人自己另找房子与田地作为补偿。

  多尔衮所领的正白旗,由于是“天之骄子”,就占了蓟州与遵化府、迁安府各县,地土较肥。镶黄旗虽则地位在正白旗之上,却被多尔衮限定在雄县、大城、新安、河间、任邱、肃宁、容城等县,地土较差。

  事隔二十年,鳌拜要翻旧案,叫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。苏克萨哈反对,说两旗的人均已住久了,搬动起来不方便。

  鳌拜很跋扈,不管苏克萨哈反对不反对,命令大学士兼户部管部大臣苏纳海,会同直隶总督朱昌祚、巡抚王登联,去主持换地的事。这三个人试了一下,觉得很行不通,要求把换地的事停办。鳌拜大权在手,用康熙的名义,下一道圣旨,说苏纳海等三人“藐视上命”,一齐处斩。这是康熙五年(1666年)十二月间的事。

  次年七月,康熙亲政,苏克萨哈自知斗不过鳌拜,上疏请求引退,疏中有这么两句话:“乞守先帝陵寝,庶得保全余生。”康熙这时候才有十五岁,看不懂这两句话,要问苏克萨哈:何以必须守先帝陵寝,才能保全余生?

  鳌拜抓住机会,说苏克萨哈“怨望”(对皇上埋怨、失望),不愿意把政权还给皇上;又列举了苏克萨哈二十四项大罪,应该和他的大儿子查克旦,一齐凌迟处死。他的其他儿子与若干孙子、两个侄儿、两个远房本家,统统应该斩首。

  康熙不肯,鳌拜卷了袖子走来,似乎要动手的样子。康熙害怕,就准了鳌拜的奏,仅仅把苏克萨哈一人的刑罚由凌迟改为绞死。

  康熙虽则如此做了。心中却立定了除掉鳌拜的主意。他召集一些王公大臣的少年子弟作为侍卫,到宫里陪他练习“扑击之戏”(类似蒙古的摔交)。

  这些少年侍卫之中。有一个叫做拜唐阿的,力气最大。

  到了康熙八年(1669年)五月初三日,鳌拜照例上朝,康熙使了一个眼色,拜唐阿迈步向前,出其不意,把鳌拜揪住,摔倒在地。众少年蜂拥而上,就把鳌拜捆了。

  康熙随即叫诸王与大臣研究鳌拜的罪。诸王大臣回奏鳌拜有三十项大罪(比苏克萨哈多了六项),应该灭族。康熙说,姑念他效力年久,免死,改判监禁、抄家。他的两个弟弟玛里穆与塞本得、侄儿讷莫,他的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、尚书阿思哈、噶褚哈、济世,侍郎璧图,学士吴格塞,一律斩首。

  《细说清朝》三八、吴三桂叛清

  康熙八岁即位,十四岁亲政,十六岁除了鳌拜,二十岁向吴三桂挑战,二十八岁将吴三桂的势力铲除净尽。

  在清朝所有的皇帝之中,他是景好、最能干的一个。关于他的好,我以后再说。他的能干,在对付吴三挂的战争之中表现得很清楚。

  吴三桂自从进入云南、解决永历(永明王)以后,仗着洪承畴与鳌拜先后在朝廷中替他撑腰,事实上不仅当了云南的土皇帝,而且兼有贵州。云、贵的大小官吏一概归他任免;云、贵的种种税收一概由他经管,毋庸查账。他而且可以尽量保举其他各省的官吏,自铸云南的铜钱、银钱。由于他带的兵很多,朝廷规定别的省份要每年输送“协饷”绐他,协饷的数目在两千万两以上。他的爵位,已由平西王升为“开国和硕亲王”。儿子吴应熊留在北京,当了“额驸”(驸马),娶了皇帝的第十五个女儿。

  他住在昆明永历所遗留下的五华山宫殿,又占了沐国公(沐恩波)所遗留下的七万亩庄园。钱用不完,美女也买了不少,传说其中有一位“四面观音”与一位“八面观音”。(陈圆圆很消极,当了尼姑,法名“寂静”。)

  先他几年而降清的洪承畴,虽则也是“位极人臣”,但和他比较起来,寒伧多了。洪承畴忙到死,才不过封了一个“三等轻车都尉”,是二十六个贵族品级之中的倒数第三级。洪承畴在北京被配给了一所大住宅,便欢喜得了不得,可谓毫无出息。

  倘若不是康熙为了谋求大清帝国的彻底统一而决心下他的手,这已经活到六十二岁的吴三桂,是颇想安于现状,不会冒险反清的。

  康熙的错误,在于发动得快了些。康熙倘若能等待几年,等吴三桂死,便可以免掉八个年头的战祸。然而康熙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,性急一点,不足深怪。

  康熙十二年(1673年)二月,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,感觉到自己年已七十(比吴三桂大八岁),上疏给康熙,请求回辽东故乡去养老,让儿子尚之信袭封为平南王,留在广州。

  康熙借此机会,命令尚可喜把所有兵丁与家眷带回北方,搬到(辽宁省的)海城去驻扎,撤消他在广东的“藩领”。

  康熙的此一命令,惊动了吴三桂与开府福州的靖南王耿精忠(耿仲明的孙子)。当时,平南王与靖南王、定南王合称三藩,三藩在事实上是三个“独立王国”。

  吴、耿二人于是为了试探康熙有没有早晚也夺取他们地盘的意思,便忙着上疏,说他们也想退休,情愿“撤藩”。康熙回答说“好!”而且派钦差去昆明,督促吴三桂早日启程。

  吴三桂想了又想,决定在这一年十一月的二十一日,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,扣留钦差折尔肯与傅达礼,正式对康熙翻脸。吴三桂生平喜欢歌舞,懂得做戏。他在发难的一天,穿了大明衣冠,率领若干将士到永历的坟前祭了一祭,祭毕大哭。这一哭,引起很多人的忠愤。

  随即,吴三桂杀掉朱国治,拘禁折尔肯与傅达礼,发布“兴明讨虏”檄文。这一篇檄文在中国已经无法找到,日本人替我们保存了一份。

  在檄文里面,他自称“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,今奉旨总理天下水陆大元帅,兴明讨虏大将军”。他奉的是谁的旨?是崇祯皇帝的三太子的旨。他说,深悔在李自成占据北京之时,借了“夷兵十万”,没想到“狡虏逆天背盟,乘我内虚,雄据燕都,窃我先朝神器,变我中国冠裳。”他深悔“拒虎进狼之非”,说当他正在准备“反戈北指”之时,遇到了“先皇之三太子,太子年甫三岁”。于是只好“避居僻壤,养晦待时,选将练兵,密图恢复”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w123.cc。乐文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lw123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